创新,解锁对未来的想象力。 4月26日—28日,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(以下简称“科交会”)在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。
连续三年,每年这3天,安徽以“科交”之名,为创新搭台、向未来探路、为市场强心。作为国家级平台,科交会从无到有,从首届到的第三届,规模越办越大,“磁力”越来越强。
科交会吸引目光,在于通过这方舞台,可以洞见未来的模样。汽车会飞起来,机器人当起“智能管家”,“机器化学家”不仅会读文献、做实验,还能找到最优材料组合,让科研效率翻倍……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器,从全息交互到新材料,本届科交会汇聚了2578件科技创新成果,数量再创历史新高。
一波“有意思”的科技来袭,凸显科交会“含新量”“含金量”。今天,各地的展会、交易会不断涌现,诸多展会各有其特点,聚焦的主题也不尽相同。那么,在安徽的科交会有什么影响力?我们不仅要看参会组成,交易额度,更要看首发首展分量。本届科交会,首发首展占比近三成,国际领先占比18%。科技打头阵,参展商竞相倾其“家底”参加科交会,足见企业对这方舞台的重视和钟情。
办一次会,搭一方舞台。创新的方向感从何而来?
或许,透过科交会的主题、展出的创新成果、业界碰撞交流的话题,可洞见一二。 “科技打头阵,创新赢未来。”科技、创新主题词醒目点题,指明安徽布局未来的方向。沿着未来方向逛展会,更像是打开一场视觉盛宴,众多前沿成果一览无余,空天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先进材料、新能源汽车……一系列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科技成果精彩亮相,更多数字化、场景化、生态化的创新走向大众,让人重新认识了越办越出彩的科交盛会。
创新安徽,其时已至、其势已成。今天的安徽,从数字技术到人工智能,从深空科技到深海技术,从新能源汽车到商业航天,从基础材料到高端仪器……多领域创新“从0到1”加速突破,创新成果“从1到100”加快成长,“乔木”参天、“灌木”茁壮、“苗木”葱郁的创新生态时时可感。
可感的创新生态,源自于江淮对创新的持续深耕。把创新作为主攻方向,安徽在关键领域揭榜攻关,多场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,助力国家甩掉“卡脖子”的手。科交会首发首展逐届增多,创新的“干货”更多,也印证着安徽科技创新聚力攻关技术难题,潜心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实脚步。今天的安徽,不仅面子“新”,“里子”也更实,创新的“引擎”更强劲。
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“关键变量”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抓创新,时刻考验着眼界、布局。在本届科交会上,“科技天团”硬核上阵——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在合肥揭牌。这一联盟的“上新”,同样吸引外界广泛关注。
我们知道,科技创新往往具有“慢热”的特质,前期投入多、见效慢,甚至有的面临失败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“沿途下蛋”,不仅能够让企业提前尝到甜头,也能让创新更快更好赋能经济。而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的落成,对于信息共享、资源互通等大有裨益,有助于更好推动科技资源配置。
最大的变量就是创新,最关键的着力点就是新质生产力。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安徽创新其势已成。“皖企”当利用好身边的资源,打开脑洞,创新求变,更好在创新的光里奔走,稳跑在科技创新的全国第一方阵中。 (作者 周军)